禹越鎮地處杭州余杭、湖州德清和嘉興桐鄉三地交界處,是長三角地區遠近聞名的水產大鎮。在這里,黑魚養殖產業已經有20余年歷史,成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
據統計,該鎮黑魚養殖面積達6240畝,占浙江總量30%以上;年產黑魚1萬余噸,銷售可達1.8億元人民幣。近年來,禹越黑魚更是“游”進了長三角地區的餐桌。
禹越鎮農辦相關負責人黃飛告訴記者,目前,禹越黑魚在上海多個市場都設立了專賣店,與杭州、江蘇鹽城、宿遷等地也有緊密合作,“長三角地區占了禹越黑魚每年銷量的9成以上。”
在黃飛看來,禹越黑魚之所以能走俏長三角,離不開生態化養殖和智慧化發展。
“以前為了提高產量,養殖戶都采用高密度養殖的辦法,一畝魚塘能投5000尾魚苗。”黃飛說,隨著污染的加劇,禹越鎮開始倒逼水產養殖業轉型,將黑魚養殖密度降到了2500尾以下。
![](https://pics6.baidu.com/feed/b3b7d0a20cf431ade38c1cce4d4076a82fdd986c.jpeg?token=a1b6944d5f5632c683bc16698fef79c7&s=44D432D11C98CC41060C70530300C0F2)
禹越鎮木橋頭西壩里尾水治理點 禹越鎮提供
走進禹越鎮尾水集中治理點,魚塘排出的養殖尾水經過生態吸附、生物進化等層層處理后,干凈清澈。入口處的電子大屏上,顯示著每一處尾水治理點進、出水口各項指標的監測數據,方便監督。
“現在,養殖戶每天都會按照養殖標準對水質、活魚進行檢測,要銷售的黑魚還會按規格大小放進暫養池,先暫養凈化七天后再出售,保證肉質鮮嫩。”黃飛說。
隨著5G的開啟,“智慧漁業”成為未來水產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為現代漁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禹越鎮,也實現了漁業從“靠人力、靠經驗”向“靠數字、靠技術”轉變。
去年,禹越鎮三林村和浙江大學數字鄉村研究中心合作,研發了智能“數字魚”,通過身上搭載的視覺識別系統,可實時檢測魚塘的溶氧度、ph值、水溫等。
“過去養殖戶養魚主要靠經驗,只能看個大概,很難對水下的黑魚進行具體的觀測。”章其明說,有了“數字魚”,既直觀又方便。
不僅如此,在章其明的魚塘里,每條黑魚身上還藏著“芯片”——一個火柴梗大小的塑料小棒。“火柴梗”的頭上有一個小標頭,上面標有一串黑色編碼。
“把這些‘火柴梗’的T型標頭植入魚皮表層,就可以記錄黑魚的生長過程。顧客只需掃一掃黑色編碼,就能知道魚的產地、養殖戶、用藥檢測報告等信息,每條魚都實現追根溯源。”章其明說。
章其明告訴記者,“芯片”的成本在每個0.7元以內,但一條“芯片魚”的價格可賣到49元,比普通的黑魚漲了3倍,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
“今年疫情,更讓我們養殖戶意識到了產品品質決定核心競爭力?,F在,每天都有養殖戶來詢問‘芯片魚’的情況,我也打算繼續擴大“芯片魚”的養殖規模,提高產業效益。”章其明說。
聲明:本網部分文章轉自互聯網,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告知本網處理。電話:010-62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