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立交橋的貫通,為破解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難題,夯實鄉村振興基礎,提升基層組織服務能力開辟了新路徑。
著力構建農村服務體系
針對農業產業發展中組織化程度低、農資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難、金融服務滯后等突出問題,臨洮縣建立了覆蓋全縣的生產合作服務體系、供銷合作服務體系、金融合作服務體系,搭建了政府、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密切聯系的橋梁紐帶。
生產合作服務體系是指在全縣323個行政村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照“一戶至少一人”的原則,吸納群眾加入富民產業合作社成為社員,使每個農戶真正成為村集體組織的主人。
供銷合作服務體系是指在縣、鄉鎮全覆蓋式組建供銷物流服務公司,在323個村全部組建供銷合作社,成立“臨洮供銷聯盟”,打造“供銷聯盟+縣供銷公司+鄉鎮供銷公司+村級供銷合作社”的供銷服務體系。
同時,依托阿里巴巴釘釘系統搭建全縣組織化農業生產服務平臺,向全縣農民直接配送各類生產資料。
合作金融服務體系是指成立縣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18個鄉鎮全部成立金融工作站,323個行政村全部組建農村金融工作室,依托全縣11.23萬農戶大數據建立農戶金融信用體系。
“三位一體”綜合改革不僅解決了農業產業發展難題,還提升了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和水平,增強了農村黨支部對群眾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鞏固了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建立農業生產服務平臺
為了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臨洮縣打造了數字臨洮2.0——線上社會化公共服務平臺,為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開展線上、線下便捷高效服務,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社會化公共服務平臺是指依托阿里巴巴釘釘系統搭建全縣線上社會化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了涵蓋農業生產服務、信用金融服務、運營服務為一體的線上組織體系和農資配送、上門服務等線下服務體系。
針對當前疫情防控對科技下鄉服務的影響,臨洮縣依托線上社會化公共服務平臺,建成了農業大講堂,開設了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農機管理等線上課程,組織全縣農業技術人員通過在線直播、視屏錄播、互動交流等方式,為農戶提供種子、農藥、化肥、農機等全品類農資使用和種養技術手機終端線上指導服務,及時解決群眾農業生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針對農民融資貸款難題,臨洮縣在服務平臺上又建立了螞蟻金服、農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業務端口鏈接,按照“一次核定、余款控制、周轉使用、隨用隨貸”的原則,開展以“整體授信、農戶聯保”模式為主的“聯保貸”業務,有效解決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的貸款難、貸款貴、貸款慢問題。
服務到門口百姓得實惠
疫情尚未結束,但農業復產不能再等。
臨洮縣新添鎮孫家村村民孫建文已經通過村里的富民產業合作社,統一采購了二胺、尿素等農資,農業生產耽誤不了。他說:“送貨上門,不管什么時候平臺上一登記,直接就給你卸到門口了。”
孫家村黨總支書記孫維紅告訴記者,602戶村民全部加入了合作社,服務到了老百姓家門口,老百姓得到了實惠。
在離孫家村不遠的崖灣村,村黨總支書記楊有義正在蔬菜大棚里了解蔬菜長勢情況。
“三位一體”改革推行以來,他身上的職務更多,同時擔子也更重。在他看來,“三位一體”改革解決了群眾產前、產中、產后面臨的一系列難題,也讓他做好基層工作找到了有力的抓手。
楊有義說:“幾大職能合一增強了黨組織在基層的組織力、凝聚力、號召力,有力地解決了讓群眾發展有產業、銷售有門路、致富缺資金的問題。”
臨洮縣委組織部部長剡剛介紹,通過“三位一體”改革,把帶富支部建在了產業鏈上,把能人黨員聚到了產業鏈上,讓農民群眾受益在了產業鏈上,有效破解了農村產業組織化程度低、農資購銷成本大、農民貸款門欄高等瓶頸問題,極大提升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號召力,激發了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熱情。
拒不完全統計,“三位一體”改革以來,臨洮縣有10余萬名群眾加入了富民產業合作社成為社員;農業生產服務平臺累計向24000余戶農民直接配送各類生產資料7900多噸,近期配送春耕生產物資高達1290余噸;1.3萬余居民取得了近4億信用貸款;參與農業生產在線學習群眾近135萬人次。
目前,臨洮縣323個行政村已累計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685萬元,近兩年年均增量達到373萬元,平均每村收入達到5.22萬元。